(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民网呼和浩特1月15日电 (李睿)“文化遗产数字化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不仅可以为文物保护提供精细化的数据支撑,为科研和展示积累丰富的‘资产’,同时可利用数字资源开发文创产品和文创项目,让传统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文化遗产重焕生机,推动内蒙古文化大区建设,助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曹建恩说。以博物馆为例,内蒙古的博物馆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目前现有备案博物馆173家,馆藏珍贵文物112.5万/件套,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3家,二级馆12家,三级馆22家;国有博物馆130家(其中文物系统博物馆116家、其他行业博物馆14家),非国有博物馆43家,已形成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博物馆体系,馆藏文物数字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内蒙古馆藏文物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距离国内先进省区,如甘肃省的‘数字敦煌’等还有很大差距。”曹建恩建议,积极推进博物馆等文化数字资源开发利用,切实实现文物、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高度重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二是加强项目储备,积极争取资金,实施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提升数字化展览等展示传播水平。三是推动博物馆、旅游景区与区内外知名数字化科技企业合作。四是积极探索博物馆数字化传播渠道。五是加强文物数字化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和专业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适合内蒙古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文创产品研制的本土人才,助力全区博物馆改革发展。

关键词: 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