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开展工作中,我观察到一个现象,许多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存在问题。会有什么问题呢?主要是他们的表达方式上缺乏同理心。这里倒不是说家长故意这么做,不关心孩子,而是身份上的差异导致他们不经意间会用“大人的权威感”来进行对话,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以后就没法改变。
比如孩子在家玩游戏,没有做作业。你下班完回来看到孩子正坐在电视机旁兴高采烈地拿着PS5游戏机在玩,二话不说你可能会对孩子吼叫: “作业做完了吗?怎么现在还在玩游戏,还不赶快把作业做了!”
(资料图)
单从这句话表达来看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会感到特别难受。他会觉得父母不关心自己,明明自己都已经完成作业了,想要放松,为什么还要被骂呢?心里面会有委屈的状态。
此时父母往往会疏忽大意,看到孩子放下游戏机,进卧室去了并把门关上,以为对方听懂了父母的话。实际上此时孩子并没有对父母的话表示同意,而是憋着一股气回到了房间看书。
长期下来,孩子对父母就会存在意见。虽然表面上并没有什么不和谐的地方,平时该吃饭、交流还是会在一起,但是内心会有隔阂,父母与孩子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这样的场面还算好的,要是遇到伤自尊的事情,或许孩子会痛恨父母一辈子。
例如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把家长叫去。听了老师的话,还没有弄清楚前因后果,一气之下当着老师的面打了孩子,背后的同学也看得一清二楚。这种事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一点也不小,不但会让孩子感受到屈辱的过程,也会对于父母不理解自己感到失望痛恨。
为什么你要在人群之中打我呢?当着同学的面,难道我就不难堪吗?
抑郁的表现,就是这么来的。很多孩子的抑郁情绪,并非一件事造成,而是生活中这样的事情频繁发生导致。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化解情绪,一直压抑内心,时间长了以后会造成认知、情绪以及行为上的不适,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困扰。
那么对于家长来讲,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呢?这里面需要注意三个环节:
1、用共情、合理的沟通模式与孩子交流。 这一点不容易,想要做到很困难,很多家长很难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就拿刚才的例子来讲,孩子在家玩游戏,你看到以后有些生气,此时你该怎么说呢?比较好的表达方式是: “你在玩什么游戏呢?好玩吗?玩了有多长时间?来,也让妈妈看一看。”
在评论孩子行为之前,先用询问的方式去了解他的心理感受。
这时候孩子听到这话,内心就不会感到恐慌了,他也许会跟你说: “我在玩原神呢,这游戏真好玩,大概玩了有1个多小时了吧。”然后作为家长你可以接着问: “原神这游戏也不错,平时我也爱玩。哎,你作业完成怎么样,做好了吗?”
这时候家长就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估了,他有没有好好学习。如果好好学习,你就让他玩,放松一下,不需要打扰他。要是他没有学习,你可以督促他一下,跟他说学习重要,等下你要记得做作业哦,做完才让你玩,不然我就要把电视关掉了。
先用共情的态度理解,然后说出自己的诉求,此时与孩子交流就没多大问题了。
2、表示爱意,讲究方法策略。 有抑郁表现,孩子的情绪是很低落的,此时他可能不太愿意会和父母沟通下去。那么这时候也可以问一下,最近遇到点什么事情,需要父母帮忙吗?坐在沙发上,或者卧室里去沟通也行。
此时这里面有一个表达方式,我觉得非常好,可以借鉴一下,就是适当地表示爱意给孩子,让其理解到你是在关心他。如:这两天妈妈看你情绪挺难受的,似乎也有点不开心。我们在旁边看了心里面也很难受。来,能跟妈妈说一下吗?最近你遇到了哪些事情。如果我能帮你的,一定做到。
可以从沟通的语气、态度上进行入手。先让孩子拉近距离,有了关系亲密之后,再继续深入之后的沟通话题,效果较好。
3、允许孩子做目前当下能够做到的事。 作为父母来说,此时会比较担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生怕孩子因为情绪问题无法正常面对。但是也不能太急,在表达的时候要摒弃“我为你好,你应该听我的”态度,而是鼓励他做他能够做的事。
孩子可能会这么说: “最近我情绪好差,书看不下去,怎么学效率都不高,考试也总是考得很差,有点不想看了。”这时父母就不要太凶,说你为什么不看,其它同学都在看,难道你就不能看吗?我看你是矫情!
类似这样的言语要尽量避免。
可以采用“鼓励策略”去进行面对。先了解对方遇到什么事,学习效率下降的原因,是难度过高,还是知识点掌握不好。清楚以后,告知孩子不用太急,短时间内考得差没关系,查缺补漏就好,以后再慢慢提升。
耐心、平和的态度,会帮助孩子情绪好转一些,至少会让他感觉身边有个依靠。我情绪不好,爸爸妈妈也不会对我有不好的看法,接下来我再去面对就好了。
态度上做好,再加上沟通表达方式上的改变,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就会有成效。虽然不能说短时间内能够彻底解决问题,但是至少能够缓解下情绪。必要时也可以请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请求他们来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