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清明极为特殊,因为这是此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日子。同时,在这个节日之中,既有祭扫的缅怀伤感,又有踏青的悠然。

4月5日,在烂漫的春光之中,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来。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描写这一节气的物候现象:“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这个时节阳光明媚、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先是白桐花开放;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鹌鹑类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然后,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相关资料图)

在古人的眼中,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可以看到,清明时节气温逐渐上升,物候中的“田鼠化为鴽”,则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为何在清明节气之中,田鼠这一动物会被额外关注到?古人又是如何“对付”这一农田之害的呢?从众多民间民俗之中,可见分晓。

《苦瓜鼠图》明朱瞻基

“春风漾漾吹花影,一任东郊鼠化鴽。”翻看不少写出春日的诗句,就能看到文人骚客们观察到了“鼠化为鴽”的物候现象。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动物,为何能让古人联想到一起呢?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记载,清明的二候为“田鼠化为鴽”,按《尔雅》注曰,鼫鼠,形大如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谓之田鼠。《本草》《素问》曰,鴽鹑也,似鸽而小。可见,“鴽”指的是鹌鹑类小鸟。

“鲍氏曰,鼠阴类,鴽阳类。阳气盛,故化为鴽。盖阴为阳所化也。”从古籍的记载中不难看出,古人认为清明时节阴消阳长,阳气日渐旺盛,田鼠为了躲避烈阳之气,就会化为鴽鸟。也有人猜测,许是这田鼠与鹌鹑外形有些相似,再加上清明时节的田间草丛中,鹌鹑隐约其间,如鼠穿行,于是古人脑洞大开,认为田鼠化为了鹌鹑,这意味着天地之间的阳气逐渐强盛。

“田鼠冬天一般都在地下活动,靠着秋天收集到的储存粮食来过冬。随着温度升高以后,它们就逐渐出来活动。田鼠是典型的,在农田里边开始有农作物生长,它能够找到食物的时候,它就逐渐到地面来活动。”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国际知名昆虫学家赵力这样说道。

赵力也表示,因为鼠类的种类众多,不同的种类生活属性也有差异。“田鼠是田鼠属鼠类的总称,一共有49个种。实际上,田鼠在北方容易被观察到,南方可能相对少些。譬如成都地区,田鼠并不是一个农田里常出现的主要鼠类。”

宋李安忠《鹑图》

既然田鼠是清明节气物候中所观察到的主要的鼠类,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象中,鼠又是怎样的存在呢?从民间自古就有“鼠咬天开”的传说中,清代《广阳杂记》记载“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是老鼠把天地咬破,使气体流动,产生阴阳。老鼠因此成为开天辟地、生育万物的子神。

虽在古代文化的意象中,鼠虽为十二生肖之首,觉得其生命力强、精明通灵。可在农耕文化中,鼠类糟蹋粮食,破坏农耕生产,特别是田鼠,它们以农田里的庄稼为食,是农家的“敌人”。“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在《诗经·魏风·硕鼠》中,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将剥削阶级视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

于是,在一些地区的民俗文化之中,不难看到关于“鼠”的身影。因为田鼠成为农事活动中影响农耕生产的要素,所以农家们或驱逐、或捉拿,虽然面对的鼠类的态度不同,但都希望让田鼠不再破坏庄稼。

钱选《黠鼠图》

譬如,在古籍《礼记·郊特牲》中记载了“八蜡以祀四方”,其中写到:“迎猫,为其食田鼠也”。据悉,八蜡是古人祭祀的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祇,旨在祈求农事顺利,秋有丰收,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而“迎猫”指的是迎接或迎奉猫神,祭祀、祭拜猫神,人们祈求猫神出力,消灭破坏农耕生产的田鼠,保护农作物不受损失。

此外,在广东岭南地区,有大寒节气联合捉田鼠的习俗。因为这时农作物已收割完毕,平时看不到的田鼠窝多显露出来,大寒就成为岭南当地集中消灭田鼠的重要时机。

虽说田鼠是农家们的“死对头”,可在动物习性的展现之中,人们也借此观察到物候变化,万物更迭。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在历史岁月的变迁中,清明节融入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风俗,才有了如今的清明节日。而清明时节,正是万物皆生气勃勃,吐故纳新之时,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是行青墓祭与踏青春游的好时节。眼看暮春已至,不妨抓住已然不多的春光,沉浸其中。

(来源:封面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