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中国·楚雄2023年彝族火把节盛会即将到来之际,8月8日下午,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启动运行新闻发布会举行。
楚雄州文化遗产丰富厚重,民族文化多姿多彩,革命文化资源富集,建立了国家、省、州、县(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858项。作为彝族人民指尖上的艺术,楚雄彝族服饰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大地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也是传承楚雄彝族文化最生动的载体之一。
小小绣花针,绣出亿元大产业,这是楚雄州的高质量发展故事,也是沪滇协作谱写新篇章的缩影。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重视推动和州委宣传部的统筹组织下,楚雄州做足“指尖文章”,深挖彝绣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推动千年彝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彝绣产业成为助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和东西部文化协作的楚雄样本。2022年,全州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2.45亿元,5.7万名绣娘实现了居家就业、坐地创收的梦想。
下一步,楚雄州将抓实彝绣文创园区打造,整合各县(市)、各彝绣企业、绣娘等资源力量,建好用好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统一打造“楚雄彝绣”区域公共品牌。力争到2025年,实现10万名绣娘、10亿元增加值的目标,把楚雄打造成为全国民族刺绣示范州、全省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区和“把更多妈妈留在家门口就业”的“温暖产业”。
发布会前,播放了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来的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启动运行祝贺视频。
发布会上,相关发布人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部分中央驻滇和省、州新闻媒体记者参加发布会。(楚雄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晶晶/文 王洪/图)
来源丨楚雄日报
编辑丨段绍玉
审核丨尹睿 李彦锟 周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