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张卿彬 金立红 济南报道
在济南,有这样一辆“特殊”的公交车线路,它运行10年,途经16个村子,最短一个半小时发一趟车,最长两个半小时才发一趟车。但乘客们少有怨言,反而对这辆车称赞连连——它就是从西八公交车场发车,一路向东南,沿圣贤路,开往四面环山的济南市十六里河镇侯家村的K121路公交车。
2013年6月1日,K121路线开通。自此,从小岭村至侯家村沿线的16个“窝”在大山里的村庄有了通往济南市区的专线,越来越多的村民 “下来”又“上去”,他们的故事在济南市区得以续写,生活也随着这条路变得越来越多彩、方便。
【资料图】
8月24日上午,海报新闻记者抵达西八公交车场,实地探访K121线路,踏上这打通济南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公交车。
来自山区的村民们淳朴而热情,上车后互相聊着近况。
“十年磨一路”:公交车搭起一座桥
“这条线路上一共4个司机,每趟车之间的空档比较久,你们这个点来得等十一点半的那一趟了。”当日上午十点记者抵达K121在市区的首站——西八公交车站,车站一位候车的长者表示,上一辆K121公交车已于上午9点准时去往南部山区。
在西八公交车场,济南公交集团南部公司三队副书记夏红向记者介绍,K121线路于2013年6月开通,全程共21.3公里,途经16个村子,是他们“最特殊”的一条线路。
“乘坐这辆车的大多数都是沿线村子里的老年人,由于济南南部地势较高,山里的村子多,他们年纪大了不好下山。自从这条线路开通之后,他们就经常坐车下来,有的下来卖点菜卖点山货,有的来市区探亲,帮儿女照看孩子。”夏红说,这条线路虽然无甚经济收益,但是社会效益却很好,“响应乡村振兴,开线的这十年,沿途的路也越修越好了。”
即便如此,由于K121所经路段多为山区,山路蜿蜒、狭窄,中间还有一段泥泞、坑洼路段,且乘客多为腿脚不便的老年人,能在这条线路上服务的驾驶员,必须是“开车老手”。
“K121这条路的四名驾驶员平均驾龄10年左右,驾驶员年龄最大的43岁,驾龄14年了。如果出现了雨雪等恶劣天气情况,我们会提前在凌晨查看一下道路状况,遇到恶劣天气和交通状况,就通知乘客取消发车。”夏红说,K121的司机和乘客相识已久,为方便乘客坐车,“老熟人”们之间建了一个群,“天气不好停运了,他们会在群里说一声;有时候谁东西落在车上了,也会在群里‘喊’一嗓子。”
孙茂新是K121驾驶员之一,当日上午11点30分,由他驾驶K121上山。他向记者介绍道:“这辆车的乘客基本上是村子的村民,年纪大的早上就带些东西下山来卖卖,也有年轻的坐车来市区上班的,但是不多,偶尔也有村民带着小孩下山来市区玩。”
西八公交车场站站牌介绍
“一车人”更像“一家人”:车厢内的人间烟火气
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打卡上车,记者跟随孙茂新,从西八公交车场站点出发,一路前往“侯家村委会站”。令记者没想到的是,始发站就上来了满满一车的“老熟人”,他们上车先招呼了一声“小孙啊”,再缓缓从口袋里掏出老年公交卡刷卡。
或是常坐这趟车,几位老人彼此之间早已熟悉。上车后,他们将随身携带的菜篮子、小马扎、小推车放到公交车的空地处,才有说有笑地找位置坐下。
村民早上将自家种的山货带进市区售卖,中午再坐车返回山区。
车上几个竹篓和推车的主人是78岁的侯怀斗与妻子耿学香,他们来自山村的终点站侯家村,“有玉米、韭菜还有黄瓜,都是自家种的,新鲜着呢!”离他们不远面朝车厢后方而坐的是侯怀斗的家中兄弟,几人虽年事已高,但身体还算硬朗,一路上能互相有个照应。
74岁的韩传银来自王家村,年纪大了有些耳背:“我是卖花椒哩!今天卖了十来斤呢!七八块钱一斤。”几位老人从家中带来的山货都不算多,但挣来的钱也够他们生活。
几位相熟的村民一起乘车回村。
当天从市区“回村”的也有上班族和学生。65岁的张先生来自王家村,他身穿蓝衬衫,打着领带,穿着西裤,还背着公文包,和车上的村民有些不一样,但也是这辆车的常客。“我退休以后在市区找了份工作,坐到王家村,大概四十来分钟吧。这趟车从我工作的地方直接能到我家门口,很方便。”而一位21岁的女孩则是从市区回位于涝坡村的家中拿一些生活用品,“K121开通之前,我还是个小孩,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很少能‘下来玩’,想来济南市区的话只能骑自行车,村里有私家车的是少数。现在有了这趟车方便多了,就是车次能再增加一点更好啦。”
K121终点站侯家村委会,附近是大片庄稼地。
慢点、再慢点:驾驶员的牵挂在村里
一路颠簸进山,路越来越窄,坡也渐渐变陡,孙茂新驾驶公交车也越来越慢,眉头皱紧,神情专注。
在小岭村和白云岗村中间有一段“泥巴路”,可能由于前两天下过雨,眼前的路未经修整,有泥坑、积水,还有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
“稍等,我去把那两块石头挪了”。孙茂新跟乘客知会了一声,打开车门下了车,他一边走一边戴上手套,几次弯腰,将路中间的石头扔进了远离道路的草丛。
“这条路我开了十年,从来没出过事故。”孙茂新说,他们上山路上经常遇到一些“情况”,“比如,迎面有车开过来,这路就这么窄,互相都得让让;路边有车停得不是地方,你得等人家挪开。有时候,我宁愿慢点、再慢点,也得对这一车男女老少负责。”
孙师傅清理路面碎石。
近一个小时车程,终点站侯家村委会到了。最后一波村民们下了车,有的山货没卖完,他们招呼着孙茂新,“孙,你吃黄瓜吗,拿点、拿点。”“不吃了,不吃了,我这肚子这么大了要减肥!”孙师傅开玩笑回应着。
中午,孙茂新会在位于侯家村村委会站点的“休息室”停留一会等待发车时间,这里是四位K121线路驾驶员的“村中宿舍”。休息室的布置很简单,两张上下铺的铁架子床,一台冰箱、一台微波炉,几瓶油盐酱醋随意地摆在灶台上,显得有点“潦草”。孙茂新说,“我们都是大老爷们,在这儿能睡觉就行。”
从侯家村居委会首班进城的车是每天早上6点30分发车,所以驾驶员们往往随着市区进村的最后一班车留在侯家村,以便第二天一早及时上岗。“我们上两天休一天,这样两天都住在这里,吃喝都从自己家拿过来,简单做点菜对付一下,休班的那天才回家。”孙茂新说,这样的生活他早就习惯了。
下午1点,K121次公交车从侯家村村委会返程,74岁的侯阿姨早早就在站点等候。她用塑料袋装了两大袋玉米。“我一儿一女,都在济南市区定居,孙女马上开学,我过去帮着接送一下。”提到家中小辈,侯阿姨笑了,“地里的棒子熟了,我回来摘点,这些嫩的,正好给孩子们吃。”
一路颠簸着,回城的路上,K121次公交车车厢内又有了欢声笑语。
关键词: